当前路径: 首页>>学院新闻
院庆系列讲座回顾|杨典教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发布人:社会学院  发布时间:2025-05-26   点击数:

为庆祝我校建校73周年和社会学院建院20周年,社会学院从4月中旬开始陆续推出“社会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学术讲座暨社院教师发展论坛特别策划”活动。该系列学术讲座一共六讲,将持续到5月底。

5月23日上午,杨典教授应邀开展了第四场讲座,讲座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图书综合楼0202室举行,社会学院一百余名师生校友参加。



杨典,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负责全面工作。任《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主编,曾任欧盟委员会访问学者,曾挂任四川江油市委常委、副市长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学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等中英文期刊。



本次讲座主题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由杨典老师主讲。讲座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讲话中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刻阐述。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8月,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在这一背景下,各学科积极推进知识体系建设。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等传统学科不断探索理论创新,纪检监察学、党史党建学、国家安全学等新兴学科也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自主意识。知识体系不仅包括经验与理论,也涵盖宗教信仰、民俗传统、艺术传播、网络文化等多种形式。但其核心不在于知识的总量,而在于是否形成具有系统结构的理论、规则和价值体系,是否具备建构意义的能力。西方自由主义长期构成西方知识体系的主干,虽源于地域经验,却借助制度与科技优势形成话语霸权。

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由此构建出理论、道路与文化上的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根基,中国现代化经验提供了发展路径的实践基础,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则构成文化的深层支撑。三者融合,既彰显中国知识体系的本土特性,也体现出面向未来的理论自信。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

在建设过程中,还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意味着自我封闭,也不等于对外排斥,而是在保持主动的同时积极吸收人类优秀知识成果。不仅要传播中国理论,还应从全球视角研究他国社会,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问题,以中国立场回应全球关切。在数字化与智能社会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正在积累经验,这场深刻的社会转型也将催生新的知识形态和理论需求。未来构建工作应聚焦三个方向:系统重构诸如自由、理性、法治等西方概念;深入挖掘家国、仁义、道势等传统思想资源;加强对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等当代表达的理论整理与建构,持续夯实中国特色知识体系的根基与影响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最后,杨典老师与现场师生亲切互动。高勇教授问及“社会学中国化”和“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什么关系?杨老师认为社会学中国化是解决本土生存的问题,结合中国实际发展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最终目标,解释中国,改变中国,传播中国声音。杨璐老师提问,结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目标,应该海外研究如何发展?杨老师认为要广泛研究各个国家,不局限与某个国家,要把视角放在全球经济、贸易、社会治理、创新体系、知识生产等方面,将全球视作一个整体,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讲座在和谐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中国政法大学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查号电话:010-58909114
海淀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办公电话:暂无
办公地址: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