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必读文献(20本) 中文原著 1.方强:《法制心理学概论》,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2.沈政:《法律心理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版。 3.林秉贤、张克荣:《法律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罗大华等:《司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罗大华、刘邦惠:《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何为民:《民事司法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7.乐国安:《法律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刘邦惠:《犯罪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李昌钰、提姆西·庞巴等:《犯罪现场——李昌钰刑事鉴定指导手册》,商周出版社2006年版。 10.Gudjonsson G.,乐国安,李安:《审讯和供述心理学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1.马皑:《犯罪人特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2.罗大华:《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向德平:《社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外文译著 14.[英]罗纳德·布莱克波恩:《犯罪行为心理学》,吴宗宪、刘邦惠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15.[美]劳伦斯·S·瑞丝曼:《司法心理学》,吴宗宪、林遐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16.[美]布莱恩·隐内:《犯罪心理剖绘档案》,吴懿婷译,商周出版社2005年 17.[英]詹妮弗·M.布朗等:《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马皑、刘健波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 18.[美]扎斯特罗:《社会问题:事件与解决方案》,范燕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外文文献 19.Brown Jennifer M,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forensic psych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0.Brian L. Cutler,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nd Law, editor, Sage Publishers, 2008. 二、选读文献(50本) 中文原著 1.朱永新等:《中国犯罪心理思想史论》,对外贸易出版社1993年版。 2.董奇等:《心理与教育研究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张文显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罗大华:《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文萃》,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5.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于兆波:《立法决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Gudjonsson G.、乐国安等:《审讯和供述心理学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8.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十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0.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张雷等:《多层线性模型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郭志纲:《社会统计分析方法: 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侯杰泰:《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赵敦华:《西方人学观念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15.罗大华:《罗大华70华诞诞文集——犯罪与司法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马皑:《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章波等:《人类基因研究报告——关于疾病、性智、形貌与行为的遗传学新发现》,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18.舒国滢:《法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杨波:循证矫正在中国的实践探索:以山东省任城监狱暴力犯矫正为例,法律出版社2016年出版。 20.杨波:毒品成瘾与心理康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21.杨波:犯罪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 22.马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犯罪心理学》(第2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23.马皑:《法律实践中的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外文译著 24.[英]德斯蒙德·莫里斯:《人类动物园》,何道宽译,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25.[美]劳伦斯·A、普瑞·奥利维、珀文·约翰:《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黄希庭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郭本禹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美]罗格·R·霍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白学军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8.[美]乔治·B. 沃尔德,托马斯·J. 伯纳德, 杰弗里·B. 斯奈普斯:《理论犯罪学》,方鹏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瑞典]珀森:《选择的智慧》,寇宗来、王永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1.[美]R·普洛明等:《行为遗传学》,温暖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2.[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日]高木光太郎:《证言的心理学:相信记忆、怀疑记忆》,片成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外文文献 34.Wilson, M. A. and Lemanski, L. (in press) The forensic psychology of terrorism. In J. Adler and J. Gray (eds.), Forensic Psychology:Concepts, Debates and Practice, 2nd edn. Cullompton: Willan. 35.Blumstein, A., Cohen, J. and Hsieh, P. The Duration of Adult Criminal Career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J ustice,1982. 36.Blumstein, A., Cohen, J., Roth, J. A. and Visher, C. A. Criminal Careers and ‘Career Criminals’ (2vols.).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6. 37.Bowling, B. and Phillips, C. Racism, Crime and Justice. Harlow: Longman,2002. 38.Amaranto, E., Steinberg, J., Castellano, C. and Mitchell, R. Police stress interventions. Brief Treatment and Crisis Interventions, 3:47–53, 2003. 39.Almond, L., Duggan, L., Shine, J. and Canter, D. Test of the arson action systems model in an incarcerat ed popula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y, Crime and Law, 11: 1–15,2005. 40.Alonso, R. Individual motivations for joining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a comparative qualitative study on members of ETA and IRA.In J. Victoroff (ed.), Tangled Root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he Genesis of Terrorism, pp. Oxford: IOS Press,187–202, 2006. 41.Andrews, D. A. and Dowden, C. Risk principle of case classi fi cation in correctional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50: 88–100 ,2006. 42.Irving B. Weiner Allen K. Hess. The Handbook of Forensic Psychology, edited by John Wiley & Sons,Inc.,2006. 43.Wong, S. C. P. and Gordon, A.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Violence Risk Scale: a treatment-friendly violence risk assessment tool. Psychology, Public Policy, and Law, 12: 279–309,2006 . 44.Andrews, D. A. and Bonta, J. 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 4th edn. Cincinnati OH: Anderson, 2007. 45.Daniel J. Flannery.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Violent Behavior and Aggress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6.Blumenthal, J. A.Perceptions of crime: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law and psychology. McGeorge Law Review, 38: 629–51, 2007. 47.Farrington D. P. and Welsh, B. C. Saving Children from a Life of Crime: Early Risk Factors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48.Joshua D. Duntley, Todd K.Evolutionary forensic psychology : Darwinian foundations of crime and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49.Heilbronner, R. L. Neuropsychology in the Courtroom: Expert Analysis of Reports and Testimon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2008. 50.Campbell, M., French, S. and Gendreau, P. The prediction of violence in adult offenders: a meta–Analytic comparison of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of assessment.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36: 567–90,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