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社会学院分团委主办的第一期知行名师讲坛于我校昌平校区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应星教授为主讲嘉宾,他以“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为主题,为我们分析讲解了质性研究方法对于研究中国问题所具有的独特力量和一些限制性,以及对理论概念与经验研究连接方式的反思。本次讲座由社会学院社会学系的孟庆延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孟庆延老师提到了同学们对于似乎包罗万象的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困惑,并介绍了应星老师独特的社会学研究路径,他提出“对于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本质上是一个方法问题还是一个学科问题”这一问题供同学们在思考中聆听本次讲座。
应星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发展现状,并提到不要忽视问题而特别去关注方法,不然就会陷入方法论的瘟疫。他希望大家能对于每种方法的力量之处和软肋都有一个思考。由此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质性研究方法,即此处他所讲的叙事研究的意义根植于中国的特殊背景。他提到,叙事方法的根植性便是中国反均质性的特点,这和美国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不同。中国社会为什么是反均质性的?第一,是基于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和中国人的情理逻辑。第二,中国社会不断处在变动中,不像像美国社会稳定性是非常强的,大的法律政治格局变动是很小的。第三,中国底层社会是复杂的,对于真正的老百姓的苦是难以用语言交流的,这样的特点下用问卷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而用叙事的方法或者说定性研究的方式在中国有独特的力量。
但是他又提到,定性研究的武器也很危险,做得不好还不如做中规中矩的定量研究。那么什么是社会学研究意义上的故事?这取决于:第一,问题感与“朴素经验论”。个人感兴趣的社会现象或者政策的变动,新鲜事并不是研究意义上的问题,要从熟悉的世界中感到震撼,从平静的生活中看到动荡,从常规的秩序中发现悖论,从繁荣的景象中体察断裂,这取决于问题意识和理论修养。第二,复杂性与“家乡社会学”。研究一个城市和研究50个城市怎么才能并驾齐驱或者更高?这需要典型性和复杂性的样本。第三,想象力与“记者式叙述”。故事是讲出来的,而“讲”需要的是社会学想象力。第四,“理智的正直诚实”与“学术的纵欲主义”。韦伯说进入学术研究时要有学术的禁欲主义,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纠缠性,社会学要呈现这些更复杂的社会事实。
讲座的第二部分,他提到了对理论概念与经验研究连接方式的反思。他提到常见的连接方式有几种:第一,将西方的概念直接应用在中国的经验研究中,或者从与西方概念的对话批评中获得启发。这样一种概念研究的危险在于,概念的提出有根植性和历史性,挪过来用可能不妥。第二种常见的方式,自己造一个概念根据对经验现象的主要特征的概括。例如费孝通所造的概念“差序格局”。但是麻烦就在于如果没有良好的理论经验的修养就容易变成文字游戏,徒生文字垃圾。第三种方式,对来自政策文件的概念或日常生活的说法的重新发现。这一方式的危险性就在于零敲碎打,你要通过这个究竟要说明什么呢?他认为第二种方法对初学者是不太实用的,第一种和第三种可以尝试运用。
最后,他对所讲内容进行了一个总结,并说明他所讲的不是要加深定性和定量的隔阂和界限,而是希望思考每一种方法的力量和软肋,至少能够做到相互理解和包容。他提到,对研究者来说,真正的差别只有一个,会做研究和不会做研究的差别,没有什么理论和经验的差别,定性和定量的差别。
讲述结束后,现场进入了提问环节。同学们就“在事件还原时该据实还是该自行推断”等问题对应星院长进行提问,院长对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最后,伴随着热烈的掌声,第一期“知行”名师讲坛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