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至27日,第二届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药物滥用与犯罪心理学分会学术会议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会长郝伟、副会长张锐敏、副会长及秘书长回冉冉、副会长及分会会长杨波、司法部戒毒管理局教育处袁存凤、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主任曲晓光、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王晓宏、社会学院副院长王国芳等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戒毒工作者等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秘书长回冉冉主持,王晓宏书记、袁存凤博士和杨波教授分别致辞。王晓宏书记代表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对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并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的发展概况及心理学的学科建设。袁存凤博士提出了戒毒系统要走中国特色的毒品治理道路,构建以政治为统领的集戒毒教学、康复训练、心理矫治等为一体的综合戒毒体系。杨波教授在致辞中代表药物滥用与犯罪心理学分会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分会要整合各方资源,搭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学术平台,聚焦国家急需解决的毒品与犯罪问题,为社会治理献计献策。
为期一天半的学术会议上,特邀报告的嘉宾们为参会代表呈现了丰富精彩的学术报告。
郝伟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药物滥用的相关概念与全球毒品的严峻形势。并指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如何制定国际公约和有效政策来加强对大麻及新型毒品的管控,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杨波教授在“毒品与犯罪”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他所带领的团队关于该主题调研报告的初步成果。表明:相比海洛因,冰毒成瘾者的暴力犯罪更多;而反社会行为史对毒品滥用及暴力犯罪均具有具有促进作用等。
林瑞钦教授提出非法药物滥用者可能因为使用非法药物的罪邢化而触犯他罪,仅对其进行监禁未必有效。在犯罪量刑方面,应当明确区分吸毒与非吸毒者身份,对毒品使用者要根据其滥用与依赖程度予以强制治疗处分,以降低其触犯他罪的几率。
刘学兵主任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探讨合成毒品所致激越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识别和处理激越等问题。他指出物质滥用是导致激越发生的常见原因,临床上应该尽早识别激越的预警信号,并快速进行评估。最后提出激越的治疗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式,如果需要药物干预,则要基于病因进行解决。
张锐敏教授指出,在未来,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将以收治合成类毒品成瘾者为主,目前我国滥用的合成类毒品主要为苯丙胺类(以甲基苯丙胺类为代表),其短期和长期作用、成瘾表现、戒断症状、干预治疗方法和预后均与阿片类毒品不同。因此科学和系统的了解该类毒品的作用和特点、成瘾的临床表现、管理方式和干预疗法,是更好开展戒毒工作的需要。
沈滢教授介绍了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成瘾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试验探索。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作用于背外侧前额叶的高频重复经颅刺刺激可以即刻降低成瘾者对尼古丁、酒精、可卡因、海洛因、冰毒的渴求度或使用量。最后她认为当前的rTMS改善物质成瘾的相关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关于长期效应、刺激靶点、最佳刺激参数的设置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包涵教授指出毒品政策是基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道德等因素限制或者容忍毒品的态度,各国控制毒品的政策取向以及制度措施的具体选择存有一定的差异。国家的毒品控制、市民个体的权利诉求以及市民社会的秩序渴望对毒品的形成提供条件,也对其产生约束。通过对毒品政策的分析梳理,为我国毒品政策的价值判断与路径选取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两天的会议报告内容丰富多彩,各位特邀报告人为参会者提供了新的思考,面对如此丰富的学术盛宴,参会人员结合理论研究与戒毒实践进行了热烈地的交流,分享了各地毒品戒治的经验,使大家受益匪浅。
在会议闭幕式上,分会会长杨波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分会近期的工作重点是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招募个人和团体会员,积极推广循正戒治的理论与实践,努力在我国的毒品与犯罪治理中做出贡献。9月27日会议圆满结束。
(作者,王豆豆,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