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路径: 首页>>学院新闻
“人文社科工作坊:杜波伊斯学术遗产在中国的当代回声”在我院成功举办
发布人:社会学院门户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6-28   点击数:

2023527日,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主办、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和《社会发展研究》编辑部协办“人文社科工作坊:杜波伊斯学术遗产在中国的当代回声”,邀请社会学、历史学、中非关系等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交流。

 

 

美国社会学家杜波伊斯博士是最早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的社会学家。20世纪中期,杜波伊斯曾三度访华,并于晚年加入美国共产党。杜波伊斯访华有何历史意义?杜波伊斯的学术和生平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有何借鉴的价值?

会议首先连线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阿尔顿·莫里斯,请莫里斯教授简要地回顾了杜波伊斯的研究脉络及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关系。在场专家就杜波伊斯访华的经验、杜波伊斯关于“种族提升”的观点等问题与莫里斯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其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于展就杜波伊斯的中国观进行了详实的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黄瑜及其学生符宇东和李一行分析了杜波伊斯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历史过程,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非洲及非洲流散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紫丰探讨了杜波伊斯对国际关系中“去殖民化”问题的启发,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的博士生张守岳比较了杜波伊斯和其之后美国黑人领袖来华经历的差异。会议还邀请到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理事、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特聘专家李理(袁鹏代表发言)就杜波伊斯与中非关系进行发言。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游天龙、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钧鹏、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伟才、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李代分别对这些论文加以评议。游天龙在点评中指出,杜波伊斯的“双重意识”概念存在的内在张力可能可以解释其中国观的变化;李钧鹏建议用一种更加抽象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杜波伊斯的转变及其结构因素;刘伟才提出要理解非洲的“去殖民化”需要引入对非洲被殖民历史的更深入研究;李代则指出黑人领袖来华经历的差异有一定的偶然性,杜波伊斯与非洲各国领袖如恩克鲁玛的特殊关系对其高规格的待遇有一定影响。

 


  

 

李代进而邀请与会专家就杜波伊斯对社会学的理论贡献、杜波伊斯研究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进行自由讨论,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其他到场专家还包括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高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社会发展研究》编辑罗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社会发展研究》编辑郭云蔚等。此外还有一些嘉宾通过在线会议的形式参加了会议。

 

 

本次工作坊系近年来人文社科界首次对杜波伊斯进行的专题研讨,有一定的开创意义。参会专家就杜波伊斯的历史意义、杜波伊斯对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引人深思。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将继续举办类似的高水平、高规格、创新性强的学术活动,激活社会科学界的学术交流。

中国政法大学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查号电话:010-58909114
海淀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办公电话:暂无
办公地址: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