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庄智博:中国政法大学2008级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中共预备党员,现任班级班长兼团支部组织委员。在今年的推免中,以成绩排名和综合排名均列第一的成绩成功跨校跨专业保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
本科阶段历年获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并先后获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奖学金,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国家奖学金;发表学术论文三篇,完成国家课题一项,双百计划一项,并获科研创新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模联协会学术部长并被评为“优秀部长”,2010年作为中国政法大学代表团成员赴美国参加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从大一开始自学法学课程,并完成法学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良好的双学科背景,2010—2011年在西城区人民法院实习期间接待当事人与法官心理减压和法律问题咨询几十人,并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先后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并在刚刚揭晓的2011年司法考试中以400+的成绩通过!
11月18日,2011年司法考试成绩公布,对于中国政法大学这一法学最高学府,每年都有很多学子能顺利领到这本国家级证书。今天,记者走近的,同样是一位刚通过全国司法考试的学生,但,比起他在大学四年中得到的其他荣誉,这个成绩也许仅仅只能算是众多成绩中普通的一个:跨校跨专业保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校长奖学金、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走在毕业的岔口,他也和普通大四学子一样,不免停下脚步回忆大学的生活,让我们寻着他的记忆,走近榜样,汲取背后的力量。
双学位之路:兴趣,一路有你
“跨专业推免,尽人事听天命,而自助者天助之;而双学科的学习出于兴趣和信念,所以没有压力,自然而然,有一种潜在的动力”
记者:相信今年的11月18日对于你而言,一定也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吧?不仅通过了,还是以400+的高分通过,这对于一名非法学专业的同学,你的双专业之路和司考之路肯定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我们分享下吧?
庄:我得先说明下啊,我的分数在牛人比牛毛还多的中国政法大学,实在算不了什么高分,即便是在我们院,这也不是什么神话,在去年的司考中,我们院就有师兄曾考出了450+的成绩,那才是传奇,我这个仅仅是一个对我自己而言一个还过的去的交代尔。(笑)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我从大一开始就坚持上好每一门法学专业必修课,虽然参加法学期末考试不多,但认真上课所收获的远比应付期末考试的效果要好很多很多,经过过三年的坚持,算是对法学学科体系有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了解,这也对准备司法考试打下一定理论基础。然后,必不可少的就是大三下后期和整个暑假的坚持吧。如果要总结一下司考的过程我想可能是这样的:因为你准备是一个应试性的考试,所以必定有其方法可循,这个方法在我看来可以包括优化内在和提升外在两个方面,具体言之可分为为几下几个方面: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持久的准备,制定规律的作息,寻找适合的环境,把握正确的方法。其中前三者是我所说的优化内在,后两者是所谓的提升外在。我想,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的做到这几个方面的话,想不通过都难了!呵呵,当然,这仅仅是我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啦,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默雷特”,方法这个东西,总是因人而异的!
记者:作为一名“非法分子”,你这次可是为我们都扬眉吐气了一回呀。作为保研族中的一员,你跨学校跨专业保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和我们谈谈保研之路吧。
庄:呵呵,首先不得不说我感到自己很幸运,确实如你所说的跨校跨专业,能推免到人大法学硕士,这也是自己之前没有想到的结果。
想说说推免的风险,我觉得在这点上不得不说确实深深体会到咱们学校人文关怀呀,呵,因为我们学校的政策是只要你拿到学校的推免资格就可以自己向任意的外校申请,同时保留你参加本校复试的资格,只要你自己能够安排好各个学校的复试,所以给我们最大的心理安慰效应在,如果娃娃们都被外校拒收了,我们伟大的母校还是给你回来的机会的,不像很多学校,他们要求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立场”,是保内还是外推,如果外推不成,同时你也是丧失本校复试资格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减小了外推学生很大的精神负担,我想这也是学校鼓励学生外推的表现咯。当然今年由于几个学校复试时间的安排上出现了一些重合使得同学们还是不得不做一些抉择,比如人大的在最后一天和法大的第一天有一部分重合咯,而北大的第一天复试和法大的最后一天重合咯,清华更是要命的完完全全和法大重合咯。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也给外推这几所学校的同学们带来一点压力,呵呵,这个就没有办法咯,当然还是我们还是有很多“战友”和时间赛跑,赶上了两边的复试,也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通过笔试后,就是复试啦,复试也包括笔试和面试的内容,而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的话应该和知识产权这个学科的专业性比较相关,所以老师也颇为偏爱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吧,然后相比之下相对于其他理工科背景的同学我又有相对比较好的法学基础吧,所以在复试的时候还是占到一定优势的,在面试上知产的老师更加关注的是你的本科专业知识如何运用到知识产权上,所以我能比较好的结合自己专业和法学知识,这些可能也为自己赚了一些表达分吧。另外就是老师们普遍都很重视你的英语能力,毕竟不论从那个专业方向来说,国际化的趋势是显然的,另外就是知产更是更多的国际化色彩。
最后我想就是“尽人事,而后听天命”,能做的都做完了,那就安心咯,其他的也就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咯,然后还想谈谈的就是心态问题,无论是本专业的推免还是跨专业的推免,甚至无论是推免复试还是考研考试,心态都是决定成败的很重要因素,作为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准备参加考试,不要过多受到其他这样那样的言论或其他人各种各样的行为影响。而这个前提又是要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定位,给自己一个合适的评价,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行了。所以“尽人事听天命”的同时我又相信“自助者,天助之”,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
记者:那么你这三年的学习一定很辛苦吧?你是怎么样在自己专业和法学专业中找寻到平衡的呢?在我们学校,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同学,他们也都希望能在法大学习法学知识,你给我们这些后来的师弟师妹们一些经验吧。
庄:其实说辛苦也辛苦,因为你毕竟上了别了被人成倍的课,花更多的时间在自习室里温习两个专业的课程;但说不辛苦也不辛苦,那又是因为你是在做你自己喜欢的事,你会觉得时间白驹过隙,课堂时间更是眨眼之间。
我从大一开始自学法学的课程,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和信念,这种兴趣可能是中学的培养,而这种信念更多可能是本科报志愿被调剂的影响,但我一直坚信我选择的我就要把它做好。与此同时要明确的一点是你多选择了一门学科来学,就必然会比别人花费的时间多很多,要想有得就必然有失,你就必须选择放弃这门学科或者是选择放弃其他一些东西,而选择自学法学更多是出于兴趣,且我们学校有很好的法学学习的资源和氛围,所以我不感觉多学一个专业是一种压力,而是自然而然的,有一种潜在的动力,你喜欢它所以你愿意去学。
记者:又一年选课季来临,对于法学和自己专业学科的学习间的平衡问题,是广大后来“非法分子”们迫切想要了解的问题,结合你自己的经历和我们分享下吧?
庄:谈到两个学科的平衡,我就从我自己的专业角度说起,法学和心理学这两个学科要如何更好的促进?在我看来,这两个学科一个是“显学科”,一个是“隐学科”,所以在方法论上,两个学科的学习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心理学是隐学科,它是从人外在的行为来探讨人们内在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人们的行为做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学科;而法学是对于外在人为事物规律或者规则方式的探索,所以在学习上方法论的交集不多,我觉得直接的相互促进可能不是特别多,但是我觉得促进最多应该是在交叉学科思想对我们看问题的思维的突破,比方说我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比较喜欢刑事法律这方面就和心理学的联系较多。比如在刑法上我们规定“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叫做过失,但在法学的框架下我们不可能探讨为什么会有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产生,那么这些行为是否可以避免?然而在心理学的思维理念中,我就曾经一直在思考过失犯罪的心理模型,并撰写了一篇小文章,在心理学的角度下等到了老师一定程度的肯定,呵呵,因为文章还缺少了实证分析验证。又比如说在曾经参与的国家大学生创新课题里,用心理学方法的研究对老年人内隐歧视(就是内在的,通过心理学的量化分析检验出来的结果)等问题上升到社会制度层面又是服务于法学制度的建立完善的。所以,我是一直觉得在两个学科上虽然方法论上差别很大,但是他们的相互促进也正是基于其方法论的差别才给了我更广的思维空间和思考角度。所以这样的来看,其实两个学科的学习是不会产生什么冲突和不融合的。
当然在对待两者学习方法上,在时间的分配或者专业学习的投入上也因人而异了。首先我觉得如果把时间就投入在一个学科上学习的话,它和同时学习双学科比起来,那种学习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方式是两个学科的我都看,都进行预习复习等,但是期末考试复习时,更加偏重本学科的考试,于是在精力分配上我就会有两种方案,平时我分配在每一个专业上的时间是平均的,追求广而博,但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就更多的花在自己学科专业上的复习,追求精和细。大概是这么一个方法,但我始终觉得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法,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应每一个人,但只要能合理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最大化的量,那么无论是双学科还是学习工作等,也就不会有什么抵触的咯。
“高峰体验”:沉甸甸的荣誉
“每次的奖学金是肯定,更是鞭策;法大四年,沉甸甸的校奖又无疑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给我莫大的鼓励和前进的动力。”
记者:听说你这次评定奖学金,你又硕果累累呀。大学四年,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宝钢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科研创新奖学金等等,你都体验过,给我们讲讲你是怎么样做到的?奖学金在你看来,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庄:呵呵,其实评奖学金这个东西还是有很多因素在里面的,所以我也从来没有觉得这些奖项能够让我提高多少价值什么的,而更多的是把它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对过去的肯定;二是将来的鞭策。而家里人也一直是以这样的态度在教育我,每次当获得各种奖和爸妈汇报的时候,爸妈也都是很简单的做出肯定,而更多的表达期许,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那么对于奖学金的理解,我觉得首先它确实还受到一些政策,规定的要求影响。满足了你就上了,差那么一点点,即便你真的很优秀做的很好,可能这个奖你就拿不到,呵呵,当然这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正说明了各类奖项的魅力所在吧。但要排除掉其他所有因素的话,那我觉得值得说的就是一点“机会还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我一直认为,我们就是一个“践行者”。谁都期许获得这样那样的肯定与赞许,但区别在于你是否为了这份肯定和赞许做了充分的准备。如果你确实做了,充分的准备着,那么当机会降临的时候你多半是能够把握的到的,即便是你没有能够成功,你也不会因为归结于自己没有准备好的原因而懊悔,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敢于争取,没有人会一直等你,机会有时候就是转瞬即逝的东西,所以不要等着别人来找你,自己的条件符合就要敢于争取属于你的荣誉,在这一点上,也没有一个同学或老师觉得是不应该的,所以,充分的自我准备和及时的自我争取,就是我觉得赢得肯定的最好方式。
记者:哪一个奖学金的获得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庄:说到印象最深刻的我想那无疑就是去年大概这个时候,当知道自己获选校长奖学金的时候吧。其实从08年入学发下学生手册,看到里面关于校长奖学金的规定时起,就在心里萌生了那个自己都没有想过会成为现实的想法,“我什么时候也能够得到这个最高荣誉?”现在我依然清晰记得当时学生手册上关于校长奖学金规定的其中一条“校长奖学金是学校设立的学生奖学金最高奖。”之后在历年榜样法大的现场,看到那些获得校长奖学金的师兄师姐,一次又一次的激励着自己奋发,但真的没想到自己能在大三的时候就把我住了这个机会,在自己大学第三个榜样法大的颁奖台上,自己能以校奖获得者的身份从黄进校长手中接过奖杯和奖状。那个时候我真正体会到了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一种“高峰体验”的玩意儿,那种感觉确实让你有一种 “黄天不负有心人”的感动。确实,那将是我铭记一生的的一个晚上,呵呵。而且我觉得更让我珍惜的是在这里又让我认识一群非常优秀的朋友们,这又我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思维平台。当然,荣誉永远都是属于过去的,喧嚣和浮华背后更应当潜心的继续前进,但是不得不说在法大四年学习中能让我获得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无疑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给我莫大的鼓励和前进的动力。说到获评校奖我不得不借此机会特别感谢两个人,一个是07级外院韩宜君师姐,作为校奖获得者的“前辈”,在对校奖所有评选信息的了解和评选过程的准备,师姐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一个是我的好朋友,08级政管院“一姐”王旖旎同学,我这个无话不谈的朋友,在我几次因为各种原因对参评校奖动摇信念的时候给了我不断地鼓励和支持。面对这份荣誉回想起来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了,谢谢自己的努力,更谢谢支持关心,帮助我梦想成真的你们。
实践活动:增砖添瓦
“学生活动使我们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实践,你在书本上学的东西才能够用得上。”
记者:除了学习,你在其它方面也表现的非常优秀,大学四年,你觉得你参加印象最深的学生活动是什么啊?你怎么看待学生活动在大学生活中的重量?
庄:就我而言,从大一的志愿支教,到大二参加国家课题双百计划,到后来的去哈佛大学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再到大三志愿献血,到律所实习,到西城区人民法院实习等等我觉得在不同的层面上促进着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都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如果一定要说印象最深的活动,也许应该是去年2月份代表学校赴美国参加哈佛模联的那次活动吧,首先能够借此机会出国一趟就已经给了我很大的见识,其次在五天全英文的会议里又让我好好锻炼了一把英语表达和书写能力,也许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际大会并不是表现的特别出色,但是我想这次的经历就足够我回味和体会很久了,然后是在大会结束后,除了哈佛大学,我还游历了美国东海岸的几所著名高校,比如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等。虽然不是到里面学习交流,但是在自行参观和询问学校里的师生的过程也让我对美国大学和美国教育文化有了更新的了解,不得不说这次的美国之行让我更加感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博,也更加激励自己出国留学的努力方向。
毫无疑问,学生活动,无论是学术活动,还是实践实习活动,都是我们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没有个学生活动经历的大学生活也必将是平淡无奇的,那么我们面对学生活动有时跟多犹豫的是如何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能够平衡。人的经历永远是有限的,不要妄图想“永动机”一样,所以在学生活动与学习生活上的兼顾就必然教会我们一个词——效率!我们都知道谁也不要指望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能够让我们在一段时间里就只做一件事,也许你现在可以,但是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那就不现实咯。在我身边一样有在学生活动,学生工作,学习生活中都处理的有条不紊的人,那我想更多的就是他们知道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别人一天完成的事还要保证质量,反之,我们在不断的在这样的锻炼中,也就自然学会了提高效率的方式。所以,我还是由衷的希望师弟师妹们能有选择得参加适合自己的学生活动参加,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了,你的知识才有用武之地!
“没伞的孩子要努力奔跑”
“成长的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碰壁,但吸取经验后我们还要继续前行。”
记者:每每这时,都是很多大四学子感伤之时,回首大学四年的生活,有苦更有乐。你怎么总结自己的大学生活?给自己一个评价吧。
庄:转眼四年的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在这个过程中确实经历了很多,也让自己成长了许多。而如果要做一个总结的话我想无疑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二是人际交往。
在学业上,通过努力的付出一步步能够得到肯定最终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我想这就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评价咯。前面已经说了挺多,这里也就不再过多的谈了,只想说一点,就是修学一定要平淡一点,超脱一点,做到“戒急用忍”才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而在另一方面也是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大学之乐事则在人际交往上我觉得自己也收获了一笔不菲的财富,那就是结识了法大每个院的很多精英朋友们们,而且在这个过程里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既然说到这我就再谈谈自己对这几年人际圈交往的看法,从大一参加这么些社团开始到现在,我都一直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工作能力,专业学习资源,更多的还有我的交际圈,确实有这样能跟你很交心,而且非常能够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的一群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站出来推你一把的人,这些资源往往就是无形的。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将给我们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带来诸多便利和生活的快乐。提到这个我就又想起原来马皑老师说过一句话,“我感到最幸福的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找到一份不用每天都上班的工作,而且工资还不错;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在全国各地都分布着我非常肝胆的朋友们。如果说我有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来帮助我。”这也在我大学生活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大学就是一个微社会,但这里的人际交往又是完全的现实版。而成功的人际交往正式要为人能结交到真正能够跟你性格秉性志同道合的人。处事能周延方方面面。所以大学生活中我一直很注重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但这个过程并不像前边所提到的这么简单,无论在学习还是在交往中,都是一个在不断摸索不断碰壁有不断前进的过程,其实,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交往中我都依然有做的还很不够的地方,比如说学习上的浮躁,为人处事上不够沉稳,这些也都让我吃过很多亏,但现在的资本就是年轻,所以可以不断的犯错,但重要的是能够不断的改正。
所以要总结自己的话我想说,成长的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碰壁,但吸取经验后我们还要继续前行。“没伞的孩子要努力奔跑~~~”谢谢自己的努力,更谢谢良师益友们。
法大:教会我如何成长
“人一生唯一不能选择的,是放弃;唯一不能拒绝的是成长,在法大,它教会我们坚毅独立的品格,也教会了我们如何成长。”
记者:“四年四度军都春,一生一世法大人”,研究生的你,将在人民大学的校园开启,但是,这个小小的校园却永远欢迎你回来看看。面对法大,面对这里的人和事,你会不会有很多话想说呢?
庄:虽然研究生去了人大,但这三年多来给我的回忆太多,对法大的感谢是一筐一筐的,从人到物,从老师到同学,他们是我迈向社会或者说迈向下一个人生历程最好的启蒙者。呵呵,从一个大四“老人”的角度来看,当年大一找不到自习室而到石油大学的“遭遇”现在觉得是那么享受的回忆;大二大三刷爆选课系统等待随时选课重新开始然后在有限的几个课容里抢得你死我活得心情也是那么有喜感;住在校外的菊园,冬天里每次为了洗澡都要花上十几二十分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路途现在也觉得很享受~~哈哈。
总是这样,我们都是要等到快要离开了才会去珍惜,去真正去感受在这其中的喜怒哀乐,虽然还有半年多才毕业,但确实明知是要离开咯。回过头,对学校,老师,班级和对我们这群已近离开或者刚刚来到的法大人,确有不一样的感觉,而这些感觉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等你们快毕业的时候你们也会体会当的那份情感。
对于法大,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而法大,就是我可以依靠的巨人。是法大,给我提供了潜心修学的条件并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远离都市的喧嚣和浮躁;是法大,塑造了我修学储能的独立品格。谢谢我们的法大!
对于老师们! “只要你想到,你就去做,只要去做了,你就能有收获~甭管他结果怎样”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时常萦绕耳旁,敦促着自己。在三年多的大学生活里,院校的专家学者、辅导员、班主任尽心尽责,传道、授业、解惑,给了我们修学、为人、处事的最佳引导,使我们在专业学习、科研创新、论文写作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此外,他们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令我敬重;他们平易近人让我们倍感亲切,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老师这一称号的含义。谢谢我们敬爱的老师们。在这里又要特别感谢我们学院的各位老师们,从大一刚入学的心理学启蒙导师杨波老师,到给我们课题的细心指导的张卓老师,再到直到现在还一直在我论文写作,科研创新上鼎力支持,鼓励和指导的马皑老师,郑红丽老师,还有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全班同学的桑迪老师,邢小兰老师,刘兆敏老师,王国芳老师,李林老师,刘翠侠老师,片成男老师等等等等!可以说在一个不大的院里,我们真的更能体会到那种集体家的感觉,我能有现在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每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对于班级!我想那是一个我在失意的时候那个可以停靠的港湾,也是一个我在获得成绩时最乐于一同分享喜悦的家。辅导员、班主任、同学们亲如一家,在这里,我永远不会感到奋斗是孤单的。谢谢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
最后想和大家共勉的是对我们自己!请大家坚信“人一生唯一不能选择的,是放弃;唯一不能拒绝的是成长”,在法大,教会我们坚毅独立的品格,更教会了我们如何成长。
通过采访,记者看到优秀的旅途是怎么样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前人的成功不见得我们都要去复制,但是,其中的精华,希望可以感染后来者们奋进,从榜样身上获得向上的力量!“带着感恩的心,静下心来学习、生活,你会收获的更多,你也能做的更优秀”,法大学子们,愿我们共勉。
记者:张璐
2011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