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学期,社会学院开展“日新经典阅读平台”——社会社工新生读书会。读书会由社会学院张国旺老师主讲,阅读书目是《娇惯的心灵》《爱弥儿》《鼠疫》,参与读书会的成员为20级社会和社工班的全体同学。
11月13日、27日,12月11日分别举办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读书会,至此读书会活动圆满结束。
第二次读书会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师生一起讨论对该书的看法,第二部分大家一起讨论作业中提出的问题,第三部分是请同学做读书报告。
首先,张国旺老师通过一位同学对该书的看法向大家展开阐述了有关天性和理性的理解。卢袁鑫同学根据对该书的阅读感受,提出应当辩证看待,个人比较倾向于自然教育,且不赞同“医学等于懦弱”这个观点。熊凯歌同学赞同第二卷“把成人当成人看,把孩子当孩子看”的观点。她认为孩子的理解力有限,不应该用成人的立场来对孩子进行一些要求。之后,老师引导大家回忆书中卢梭的观点,他认为只要让孩子明白你强他弱就可以,让他明白这么做是自然的后果,比如说,你听我的就能做到某件事,让孩子真正听懂理解。
之后,张老师提到了读书会的课前作业。张老师先向大家解释作业要求,即提出一个问题,通过书本找出背后的道理。之后,几位同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余杰同学在作业中问到“爱弥儿在这种方式的培养下,真的能融入社会吗?”张老师肯定了该问题的价值,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处于某种真空之中的爱弥儿,是否了解这个社会?并解释到,比如我们,需要有一个被培养去理解和适应社会关系的过程。作为导师的让雅客将之带到乡村,为了远离充斥各种风潮的文明中心,且规定只能读一本书,是因为卢梭认为孩子的情感尚未丰富完全,对各种社会关系无法理解,无法控制自己的反应,因而他认为该阶段不该接触这些。最后重新强调该问题贯穿书本,是值得讨论的。孙腾越同学在作业中问到“为什么让雅客和爱弥儿建立这样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否没有这个关系这件事就无法进行下去?”老师细致地向大家分析了该问题并说到该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与观点,作者需要建立这样的关系让故事进行下去,并讨论了孩子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李彤彤同学在作业中提出问题,“文中提到的三种教育在后文中是怎样体现的?”老师分析说该问题是本书的一个线索,是一个好问题,并进行了详细分析。
最后,老师请同学做读书报告。通过抽签产生发言同学周子蓉,她在组员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简要回答了上周留下的问题即“让雅客为什么带爱弥儿种蚕豆,这件事对爱弥儿有什么教育意义”。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了卢梭书中提到的财产的含义,点明让雅客带爱弥儿种蚕豆是为了让她明白创造财产的同时也是在创造自己,从而产生“财产”和“我的”的意识。然后总结到种蚕豆过程虽然简单,但蕴含的的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次读书会主要涉及《爱弥儿》的第三、四章。
读书会开始,首先,张老师提出本次读书会的形式,先衔接上次读书会未解决的部分,进行铺垫,再讲述《爱弥儿》的第三、第四章节。张老师表示,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关于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教育表层的理解,更要看到此思想在卢梭思想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以及究竟在讲述什么。张国旺老师给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卢梭的复杂生活背景和相关作品经历,解释了我们对其不太熟悉的原因。
然后,老师解释说《爱弥儿》是一本证明神意的作品,提出“为什么第一卷提及‘孤儿’?”,说明当时家庭教育已经不可能了,接着讲述公共教育的内容,和背后相关因素。张老师论述说,“可以明白为什么一开始把爱弥儿带离巴黎,隔离意味着在巴黎这样地方去画出一片天地,也就是说一片喧嚣的净土。”联系实际也就是现实的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用政治力量从社会中分化一块净土,让学校教育发挥作用。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清楚,张老师举例子分析了学校和社会的区别,强调了政治力量和现代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张老师用现在学校类比,解释了我们与文件材料的相关问题。
最后,张老师简单概述了第五卷的大致内容,提出了失恋的问题,和如何具备走出去又没有丧失继续爱世界的能力。说明了第五卷适合大家单独阅读,不集体阅读以及不适合大课堂讨论。
第四次读书会中,首先张国旺老师对同学们作业完成情况表示了肯定,认为不少同学都对小说有自己的理解,提出的问题值得探讨。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与小说的人物情节密不可分,触及作者的主题思想。
随后,张国旺老师详细介绍了作者加缪,包括其个人经历与文学风格,对于自身文学创作的规划,并重点介绍了加缪的成名作《局外人》与此次读书会书目《鼠疫》,让同学们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对小说情节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接着,老师从人物形象开始讲述,分析《鼠疫》中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在小说中,里厄、塔鲁、神父、记者朗贝尔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不同的品格,从不同方面反映小说主题。周天佑和熊凯歌同学各自分享了自己喜欢的人物和原因,引发大家的思考与交流。
之后,张国旺老师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逐一分析小说里的人物,解决了一些同学们在阅读时的困惑与不解。并特别探讨了塔鲁父亲的故事,以及这一情节设置的原因。在老师和同学的相互交流和分享之中,小说的主题也逐渐明晰。
《鼠疫》描绘了人们在面临困境时不同的反应,对人性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观察,尽管每个人的看法不同,但在内心深处有一致的地方;借助对苦难、死亡与存在的思考,表现人类反抗与荒诞现实的张力。老师认为,加缪的《鼠疫》包含大量的社会学知识,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社会与现实,值得反复思考阅读;同时结合专业知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的分析,受益良多。
经过四次读书会的学习讨论,同学们都表示收获颇丰。至此,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日新经典阅读平台”——社会社工新生读书会圆满结束。